當前位置>財經點評 >
金融業不能忘卻服務實體的初心
發布時間 2019-07-22 09:24:07 來源:中經縱橫
在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一些金融機構反而偏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軌道,損害了經濟和金融的良性共生共榮關系,值得高度警惕。金融業要努力適應我國高質量發展要求,發揮有效支撐和重點推動作用,服務實體經濟,力促提質增效。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前沿科技創新突破的重大關口。雖然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裕,但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限制了傳統金融參與度,使得部分金融機構偏離了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的軌道,在“脫實向虛”方向較為激進。而在前沿科技與金融快速融合的催化下,我國社會投機炒作氛圍濃郁,各種不法金融嫁接互聯網大行其道,明顯增加了經濟金融運行風險。這些都對傳統金融的經營思維提出了巨大挑戰。
為了應對巨大的經營環境變局,金融業要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的目標,在服務、引領、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上精準發力。
要找準服務重點。金融機構要徹底放棄傳統上過度看重第二還款來源的經營模式,從行業生命周期入手,深入了解個體企業經營風險,研究適合創新驅動發展的金融產品,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方案,利用金融科技做好風險動態監測預警。改善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重點支持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于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家戰略、核心技術、重點項目。同時,還要深入落實“房住不炒”,避免金融體系資金向房地產領域過度集中。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實現自身集約發展,避免盲目無序擴張。
要引領轉型方向。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血液流向哪里,肌體發展將更有力。金融要切實有效引領經濟轉型方向,既要發揮金融支持的信號作用,推動社會資金向轉型升級集中;又要釋放結構調整的剛性壓力,堅決主動退出僵尸企業、落后產能,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金融機構要徹底改變傳統經營思維,切實做到精準投放。
要推動高質量發展。金融機構要徹底改革傳統激勵約束機制,服務于金融資源結構優化調整,調動和激發客戶經理主觀能動性。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的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等提供精準金融服務,構建風險投資、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推動轉變金融服務結構和質量。端正發展理念,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加大科技投入,推動金融科技應用場景有效落地,提升金融管理和風險預警能力。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經營邏輯,是金融業安身立命之根本,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無論外部環境怎么變化,金融業都不能背離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與使命。(陳濤)
轉自:經濟參考報
上一篇 : 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創新更要“上坡”
下一篇 : 專利“多而不優”咋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