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3k7cs"><big id="3k7cs"></big></progress>

<dd id="3k7cs"><noscript id="3k7cs"></noscript></dd>
<button id="3k7cs"><object id="3k7cs"></object></button>

      <button id="3k7cs"><object id="3k7cs"></object></button>
    1. <progress id="3k7cs"></progress>
      <button id="3k7cs"><tr id="3k7cs"><u id="3k7cs"></u></tr></button>
      <tbody id="3k7cs"></tbody>
      <em id="3k7cs"></em>
      <th id="3k7cs"><track id="3k7cs"></track></th>

      中經縱橫

      中經縱橫

      當前位置>中經研究 >

      光學元件項目市場分析

      發布時間 2019-04-23 14:39:59 來源:中經縱橫

      第一節 光學元件產品定義及基本屬性


      一、產品定義、性能


      1、定義


      光學元件主要是指用玻璃或其他材料(如石英、螢石、塑料或金屬)制作,用于手機、數碼相機、投影機等的光學儀器產品。


      2、性能


      塑料光學元件性能:


      通過減少零件數量和裝配時間來節約成本。


      使用塑料非球面透鏡來減小誤差。


      機械特性和色彩矯正表面的整合(如,基諾元件的嵌入式裝配特性)。


      二、產品所屬行業界定


      光學元件產品屬于光學儀器制造行業,指用玻璃或其他材料(如石英、螢石、塑料或金屬)制作的光學配件、裝配好的光學元件、組合式光學顯微鏡,以及軍用望遠鏡等光學儀器的制造。


      主要包括:裝配或未裝配的棱鏡、透鏡、反射鏡、濾色鏡、偏光元件等光學元件;未單獨包覆的光導纖維和光導纖維束;光學顯微鏡:生物顯微鏡、體視顯微鏡、金相顯微鏡、偏光顯微鏡、熒光顯微鏡、半導體工業用顯微鏡、萬能研究用顯微鏡、立體顯微鏡及其他復式光學顯微鏡等;其他顯微鏡:透視式、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激光掃描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等;望遠鏡及其配件:單筒望遠鏡、雙筒望遠鏡、目鏡變倍型雙筒望遠鏡等;放大鏡、光學門眼(門鏡)等;液晶顯示器、激光器;光學計量儀器、物理光學儀器、光學測試儀器、紅外儀器等其他光學儀器及其配件;未列明的光學天文儀器、光學配件和元件。


      第二節 光學元件產品應用概況


      產品應用成熟度分析


      光學元件發展至今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從企業規???,小型企業居多,中大型企業較少,中大型企業占總企業數的30%左右,而小型企業占70%左右。我國的光學元件由于發展較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比較晚,因此其光學元件產品應用成熟度一般,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在差距,但其市場空間及需要量是很大的。略……


      第三節 光學元件產品發展歷程


      光學元件按照精度和用途分類,可分為傳統光學元件和精密光學元件。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光學技術、薄膜技術、信息技術和微顯示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數字圖像信息產品的市場崛起,精密光學元件憑借其突出的高精度、高性能特質,被廣泛應用于信息產業領域:光輸入輸出信息產品領域(包括投影機、背投電視、數碼照相機、手機鏡頭、影像掃描器、條碼掃描器、傳真機、數碼攝像機、復印機、打印機和可視電話等)、光存儲領域(包括CD-ROM、DVD-ROM、DVD-Player、MD-Player等的光讀取鏡頭)、光通訊領域等。


      現代精密光學元件的加工技術與光學薄膜技術緊密相關。目前光學薄膜的先進制造技術是基于物理氣相沉積法的離子束輔助沉積技術(IAD)、磁控濺射成膜技術和基于化學氣相沉積法的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技術(PCVD)等。


      通常,光學元件企業的固定銷售占比在50%以上的客戶主要集中在前5名內,而且客戶分布也主要集中在日本、我國臺灣、我國香港及歐美地區,因此光學元件生產公司存在對主要客戶過于依賴的風險,一旦某些重要客戶減少訂單,可能會給公司經營帶來困難。


      第四節 宏觀經濟環境分析


      一、2005-2009年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分析


      (一)主要經濟指標增長情況


      2005-2009年我國CPI指數同比增長變化情況


      (二)2008-2009年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促進情況分析


      2008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面對“百年一遇”國際金融危機,以及國內罕見低溫雨雪冰凍和汶川特大地震嚴重破壞的嚴峻挑戰,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果敢決策,及時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并準確把握調控的節奏、方向和力度,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受住考驗,呈現出增長較快、價格回穩、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2008年我國宏觀調控政策轉變幅度之大,調整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先后經歷了“雙防”、“一保一控”、“靈活審慎保增長”和“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四個階段。中國的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財政政策措施效果已開始顯現,部分地區和行業經濟出現企穩回升跡象。


      為了保障擴大投資政策效果,財政部建立工作協調機制,推進科學決策;嚴格預算審核,著力優化投資結構;改進資金分配機制,切實提高政府投資的效益。隨著一批重點工程陸續開工,政府投資的杠桿引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快速增長。2009年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5057億元,同比增長33.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4個百分點。


      促進消費的政策效果日益體現。擴大消費有利于改善我國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優化經濟結構。一方面,中央財政切實加大對低收入群體補助力度,另一方面,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等補貼政策,實施房地產交易稅收優惠政策等,更為直接、主動地促進擴大消費。上述政策措施有效地拉動了消費需求。2009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676億元,同比增長15.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7.0%,比上年同期加快2.8個百分點。


      穩定外需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實。為了盡量緩解國際金融危機對出口的影響,財政部今年進一步提高紡織、服裝、石化、電子信息等產品的出口退稅率,調整相關進出口關稅政策,繼續執行去年已出臺的一系列稅費減免政策等。穩定外需的財稅政策,對遏制出口過快下降起到了積極作用。


      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財政部先后實施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示范推廣試點”、“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太陽能屋頂計劃”等,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采取預撥等方式,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提升我國科技實力。


      貨幣政策調控效果也逐步顯現。貨幣信貸平穩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金融業穩健運行。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對災區、“三農”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逐步加大。一些金融機構已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信貸部門開展試點工作,普遍反映試點成效良好。


      初步測算,2009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353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6.2%,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9.1%,四季度增長10.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5477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56958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142918億元,增長8.9%。


      1、農業生產繼續穩定發展,糧食實現連續六年增產。


      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3082萬噸,比上年增長0.4%,連續6年增產。其中,夏糧產量12335萬噸,增長2.2%;早稻3327萬噸,增長5.3%;秋糧37420萬噸,下降0.6%。油料產量預計增長5%左右,糖料下降9%左右。肉類產量保持穩定增長,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7509萬噸,增長5.0%。其中,豬肉產量4889萬噸,增長5.8%。生豬出欄6.4億頭,增長5.7%;生豬存欄4.7億頭,增長1.5%。


      2、工業生產逐季回升,實現利潤由大幅下降轉為增長。


      2009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0%,增速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增長5.1%,二季度增長9.1%,三季度增長12.4%,四季度增長18.0%。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6.9%;集體企業增長10.2%;股份制企業增長13.3%;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6.2%。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長11.5%,輕工業增長9.7%。分行業看,39個大類行業全部實現同比增長。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增長9.7%、12.1%和15.5%。工業產銷銜接狀況良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7.67%。


      3、投資持續快速增長,涉及民生領域的投資增長明顯加快。


      2009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4846億元,比上年增長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94139億元,增長30.5%,加快4.4個百分點;農村固定資產投資30707億元,增長27.5%,加快6.0個百分點。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49.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6.8%,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3.0%。分地區看,東部地區投資增長23.9%,中部地區增長36.0%,西部地區增長35.0%。涉及民生領域的投資大幅增長。全年基礎設施(扣除電力)投資41913億元,增長44.3%。其中,鐵路運輸業增長67.5%,道路運輸業增長40.1%,城市公共交通業增長59.7%。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增長61.8%,教育增長37.2%,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增長58.5%。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6232億元,增長16.1%,增速比上年回落4.8個百分點。


      4、市場銷售增長平穩較快,部分產品銷售快速增長。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343億元,比上年增長15.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實際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個百分點。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85133億元,增長15.5%;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40210億元,增長15.7%。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105413億元,增長15.6%;住宿和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17998億元,增長16.8%。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商品零售中,除通訊器材類外,其他20類商品零售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其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8.8%,家具類增長35.5%,汽車類增長32.3%。


      5、居民消費價格和生產價格全年下降,年底出現上升。


      2009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9%,農村下降0.3%。分類別看,八大類商品價格四漲四落:煙酒及用品上漲1.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1.2%,食品上漲0.7%,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0.2%;居住下降3.6%,交通和通信下降2.4%,衣著下降2.0%,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下降0.7%。居民消費價格11月份同比漲幅由負轉正,當月上漲0.6%,12月份上漲1.9%。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5.4%,12月份由負轉正,當月上漲1.7%。全年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7.9%;商品零售價格下降1.2%。


      6、進出口總額全年下降,自11月份由降轉升。


      2009年全年進出口總額2207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3.9%。11月份進出口總額同比漲幅由負轉正,當月增長9.8%,12月份增長32.7%。全年出口12017億美元,下降16.0%;進口10056億美元,下降11.2%。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196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994億美元。


      7、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就業形勢好于預期。


      2009年全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1885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增長9.6%,經營凈收入增長5.2%,財產性收入增長11.6%,轉移性收入增長14.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5%。其中,工資性收入增長11.2%,第一產業生產經營收入增長2.2%,二、三產業生產經營收入增長10.0%,財產性收入增長12.9%,轉移性收入增長23.1%。全年城鎮就業人員比上年凈增910萬人。年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49億人,比一季度末增加170萬人。


      8、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新增貸款大幅增加。


      2009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60.6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7.7%,增幅同比加快9.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22.0萬億元,增長32.4%,加快23.3個百分點;市場貨幣流通量(M0)38246億元,增長11.8%,回落0.9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40.0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6萬億元,同比多增4.7萬億元。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還比較脆弱,國內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面對困難和機遇并存的復雜形勢,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各項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注重改善民生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加強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努力實現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二、2010年宏觀經濟預測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在國際環境不確定性較大、國內自主增長動力不足的大背景下,2010年我國宏觀調控將面臨更加復雜的環境,既有可能在經濟回升過程中因繼續“保增長”的政策力度過猛導致投資過快增長和通貨膨脹壓力明顯上升,也有可能因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力度減弱過快,經濟出現二次下滑。三種情景下的中國經濟走勢預測如下:


      1、GDP增長8.5%左右的平穩增長情景


      如果2010年全球經濟緩慢復蘇,使中國外部經濟環境有所好轉,出口下滑和外資下降局面逐步改觀。國內現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變,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左右;繼續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同比增長率年內逐步控制到18%左右,新增貸款規模全年控制在8萬億元以內,企業從證券市場融資規模大于2009年,全社會資金較為寬松;固定資產投資政策體現有保有壓的結構性調控取向,一方面為民間投資創造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房地產投資較快增長,企業技術升級投資項目增多;另一方面堅決抑制重復建設投資項目的新開工,政府基礎設施投資重點保在建項目,壓新鋪攤子。在這一情景下,由于政府經濟刺激政策的新增量小于2009年,國內外市場環境好轉但不足以刺激企業大規模增加投資,經濟自主性增長動力有所提高但仍未全面恢復,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態勢,GDP增速大體與2009年持平。由于中國經濟在長期潛在增長區間下限運行,總量上供過于求仍是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當年不會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預計居民消費價格將上漲2.5%左右;就業和國際收支狀況將進一步好轉。


      2009年新開工項目規模很大,投資增長慣性較強;房地產投資加快的趨勢仍將延續;但政府投資項目不再大規模鋪新的攤子,新增信貸規模減少和對重復建設的政策約束對投資增長將產生一定抑制作用。綜合考慮上述因素,預計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速為31%左右,大體與2009年持平,但扣除價格因素后的實際增速低于2009年。


      2010年,消費保持平穩增長具備諸多有利因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持續增長為擴大消費增強了后勁,醫改新方案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有助于減輕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儲蓄消費型增長模式使我國消費有較強穩定性。但經濟型轎車減稅、家電下鄉、家電和汽車摩托車以舊換新等擴大消費政策可能出現政策效應遞減。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5%,實際增長15.6%,略低于2009年水平。


      外貿出口有望恢復正增長。世界經濟由大幅負增長轉為小幅正增長是中國出口恢復增長的基礎性因素。數量分析顯示,中國出口量對世界經濟總量彈性為5.3,即世界經濟每上升或下降一個百分點,中國出口量隨之上升或下降5.3個百分點。2010年世界經濟如果實現2%以上的增長,我國外貿出口增速有望達到10.8%左右;內需強勁有助于拉動進口需求進一步加速,預計進口增長13.5%;實現外貿順差2200億美元左右,大體與2009年持平。發達國家居民家庭儲蓄率上升,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中國商品的需求。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貿易摩擦明顯增多,我國外貿出口形勢并不樂觀,難以回升到2008年的進出口絕對額水平。


      2010年,為防止未來通貨膨脹壓力過大,不宜進一步加大擴張性政策力度,貨幣信貸真正回歸適度寬松局面,如果確能實現經濟平穩增長情景,同時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將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并減少擴張性政策的后遺癥,這是最值得爭取的情景。


      2、GDP增長9%以上的強勁復蘇情景


      如果世界主要經濟體為促進經濟加速復蘇,目前施行的擴張性經濟政策2010年全年都不退出,貿易保護主義得到抑制,全球貿易重新活躍,世界經濟和貿易全面回升,同時,人民幣匯率繼續保持基本穩定,前期出臺的刺激外貿政策不變,則我國外貿出口增速可能達到20%以上,進口增速達到21.5%,外貿順差比上年增長15%左右,凈出口對我國經濟有明顯的正拉動作用。


      國內繼續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略超過3%;繼續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同比增長率年末控制到20%左右,新增貸款規模全年控制在10萬億元以內,證券市場活躍,全社會資金十分寬裕。財政和信貸資金有效帶動社會資金的投入,房地產開發投資重新恢復快速增長,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進展順利,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投資項目上馬,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速高于2009年,實際增速與2009年持平。企業設備利用率回升較快,就業狀況明顯好轉,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提高,城鄉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在這一情景下,國民經濟出現強勁復蘇態勢,GDP增速超過9%。但世界經濟加速復蘇可能使我國輸入性漲價因素增多,居民消費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回升較快,分別上漲3.2%和7.5%左右。國內外流動性過份充裕局面會為未來通貨膨脹留下隱患。同時,經濟增速回升快,經濟結構調整不充分,產能過剩矛盾進一步加劇,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


      3、GDP增長8%以下的繼續調整情景


      如果世界主要經濟體目前實施的擴張性政策較快退出,多數國家采取提高利率等手段收緊銀根,由于各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較弱,企業設備利用率和就業率回升緩慢,世界產業結構將展開深度調整;同時,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盛行,國際貿易回升乏力,跨國投資陷入停滯。在這一情景下,世界經濟增長可能低于2%,我國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的國際環境沒有大的改善,出口僅增長6%,進口增長11%,外貿順差比上年下降15%左右,凈出口仍為GDP增長的負拉動因素。


      如果國內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將預防通貨膨脹放在宏觀調控的突出位置;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明顯小于2009年;貨幣政策操作逐步加大收緊力度,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同比增長率年內控制到16%左右,新增貸款規模全年控制在6萬億元左右,證券市場交投不活躍,企業直接融資規模小于2009年,全社會資金面比2009年明顯收緊;在全力保證4萬億投資已開工項目進展的同時,嚴格控制政府投資新開工項目,房地產投資增速大體與2009年持平。由于經濟刺激政策的新增量明顯小于2009年,經濟自主性增長動力不足,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速均低于2009年,企業設備利用率較低,就業困難較大,國民經濟出現繼續調整態勢,GDP增速低于8%。由于中國經濟實際增速明顯低于長期潛在增長率,總量供過于求矛盾突出,幾乎沒有新漲價因素,CPI和PPI的上漲主要是翹尾因素影響,預計居民消費價格將上漲1.3%左右,PPI上漲3%左右。這一情景可借助世界性產業結構深度調整來淘汰國內一批落后企業和落后產能,也有利于防止通貨膨脹;但就業壓力增大。略……


      第五節 政策、法規環境分析


      一、行業基本政策方向分析


      1、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產業政策規劃


      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產業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分支,是電子信息產品生產技術和工藝技術的高度融合,處于電子信息產業鏈最高端,基礎性強、關聯度高,是技術難度最大,復雜度、附加值和進入門檻最高的領域,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整體水平,也是電子信息產業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


      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振興裝備制造業”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8號)精神,以及《信息產業“十一五”規劃》的總體部署,結合國內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產業已有的基礎和面臨的良好發展環境,為進一步促進設備儀器產業的發展,信息產業部在深入調研、廣泛論證的基礎上,第一次專門編制了《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十一五”專項規劃》,以此作為“十一五”我國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行業管理、指導重大工程建設實施提供依據。


      2、市場分析


      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市場隨著行業的波動而變化。2000年以前,全球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市場保持著穩定增長。2001年市場出現大幅下滑,此后穩步回升,2004年基本恢復至2000年水平,市場規模達1350億美元,占整個電子信息產品市場規模的6.84%。未來幾年,隨著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預計專用設備和儀器市場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增速將與此前十年基本保持一致,2010年市場規模將達1700億美元,年均增長3.5%。


      近年來,國際IT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移向中國,我國已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制造基地,由此帶動國內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需求大幅增長。與全球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市場規模波動起伏相反,中國市場始終保持高速增長,2005年市場規模達1100億元。“十一五”期間,隨著國內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設備和儀器更新換代加快,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預計“十一五”期間國內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市場規模增速將達15-20%,2010年市場規模為2000-2500億元,專用設備和儀器產業發展面臨著良好的市場前景。


      3、技術趨勢


      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融合了軟件、精密電子、機械、化學、化工、物理、材料、自控、光電、元器件等多學科技術,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融合發展的產物,是國家科學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其技術和產品更新速度明顯高于其他產業。一方面,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要為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和測試提供更先進、高效的技術手段;另一方面,數字化、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等已成為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發展的必然趨勢,其自身需要不斷加強升級換代。


      電子專用設備技術方面,為奪取市場競爭的制高點,縮短產品推出周期、滿足新產品和新工藝技術需要,行業發展對裝備制造商的要求越來越高,電子專用設備與產品制造工藝、軟件開發的結合越來越密切,裝備制造商不僅要向客戶提供硬件設備,還要不斷向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和全方位服務的方向拓展。在半導體和集成電路專用裝備領域,芯片制造業要求設備滿足12英寸及以上大直徑、細線寬、超薄膜等工藝需求,設備趨向于集成化和生產線自動化,設備制造與半導體集成電路工藝越來越密不可分,不斷追求全面解決方案、全方位服務;在新型電子元器件設備領域,電子元器件在保持微型化的同時,向組件化、模塊化、多功能化、無源/有源元器件集成化發展,新型片式元器件專用設備必然要不斷滿足其生產工藝發展要求,以先進的精密制造技術和高自動化技術為依托,向系統化、集成化、智能化、敏捷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在TFT-LCD和PDP等平板顯示器件專用設備領域,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生產設備趨向于加工尺寸增大,精細度、集成度、自動化程度、產品與工藝結合程度不斷提高;在LED專用設備領域,設備生產效率和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在線檢測裝置越來越多;在SMT專用設備領域,隨著整機向微型化、集成化、多功能的方向發展,電子元器件也朝著微型化、集成化、多功能的方向發展,推動著SMT設備向多功能、柔性化的集成系統發展,同時,隨著全球無鉛化的要求越來越緊迫,無鉛波峰焊機、無鉛再流焊機、無鉛AOI設備逐漸成為發展主流,預計“十一五”末電子整機裝聯設備將全面實現無鉛化。


      電子測量儀器技術方面,隨著用戶對測試自動化、網絡化、高效率、高可靠性、界面友善等的不斷追求,電子測試技術與通信、計算機技術互相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軟件技術在電子測試技術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重。隨著整機技術標準化水平的提升,整機測試儀器進一步向功能模塊化、集成化方向發展。新型數字消費類電子產品的不斷涌現,使得數字測試儀器和通用測試儀器不斷向高速和實時化方向演進;隨著新型元器件和新材料的不斷問世,超高頻、大功率、低噪聲集成電路的深入應用,電子測量儀器的測試性能迅速提高,影響測量精度的不確定度越來越小,測量不斷接近其物理極限——真值。


      4、產業環境


      當前,信息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產業,形成了較完善的產業鏈,但總體上仍處于國際分工的中低端,尤其是以軟件、集成電路、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為代表的核心基礎產業與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距。要實現電子信息產業向創新效益型轉變,真正走上自主發展的道路,在“十一五”期間必須加快發展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產業。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工業基礎的增強,海外技術資源的增多,到“十一五”末,提高國產設備的配套能力,部分關鍵設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十一五”期間,隨著國內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信息化建設的務實推進,數字電視、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場應用日趨成熟,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器件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生產工藝的更新換代,為國內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產業發展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振興裝備制造業”,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和《信息產業“十一五”規劃》都將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產業作為發展重點,《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把關鍵工藝裝備列為我國信息化發展的重點之一,《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把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列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這些措施表明了國家發展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產業的決心,也從政策上為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2005-2009年行業重點政策、法規


      1、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和“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兩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是21世紀信息戰略高技術的發展重點。要通過專項的實施,逐步實現核心電子器件的國產化,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研發與產業化體系。利好消息的出臺,自然為處于良好發展勢頭中的電子元器件板塊構成上漲的契機。


      兩類電子元器件板塊個股值得重點關注。一類是前期跌幅較大的個股,這類個股隨大盤前期暴跌,但基本面良好,此次借助利好東風,必然強勢反彈。如法拉電子,該股前期跌幅近50%,但昨日放量反彈,表明資金已經開始高度關注該股。此外,同類個股還有橫店東磁、廣州國光、萊寶高科、天通股份和上海貝嶺、士蘭微等。


      老牌的績優藍籌股。這類個股一直是機構重倉品種,雖然前期下跌后,機構并未大幅減倉,而隨著行情的好轉,加上利好消息的刺激,這類個股也將走出反轉行情。如長電科技、生益科技、華微電子、超聲電子等。


      2、電子產品關稅調整


      根據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自2005年1月1日起,我國已對256個稅目的信息技術產品全部實行了零關稅;2008年我國未對其余電子產品最惠國稅率進行調整,只對部分消費類電子產品、元器件及部分電子產品專用原材料暫定進口關稅稅率和稅目進行了調整;根據我國與有關國家的自由貿易區協議,繼續實施并進一步調整降低了部分電子產品的協定稅率;根據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對原產于港、澳地區且完成原產地標準核準的部分電子產品實行了零關稅;繼續對9個非全稅目信息技術產品零關稅實行海關核查管理。


      3、電子產品專用原材料暫定稅率調整


      為促進科技進步、企業創新及電子產品產業鏈向核心產品延伸,2008年,我國新增了TFT-LCD液晶顯示屏生產用背光模組的光學元件、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用冷陰極燈管、液晶顯示屏用原板玻璃、液晶玻璃基板、制造平板顯示器用超聲波清洗裝置及液晶顯示屏原板玻璃生產用氧化鋁、碳酸鋇、鍶的碳酸鹽、鋯的硅酸鹽等零部件及原材料暫定進口關稅稅率;繼續對液晶顯示板、等離子顯像組件及其零件、光學平板玻璃(厚度0.7毫米以下)、等離子模塊生產用高應變點玻璃(應變點在550攝氏度及以上)、導電玻璃、石英玻璃(平整度小于等于1微米)及生產等離子顯示屏用的銀電極漿料、介質漿料、障蔽漿料、熒光粉漿料等平板顯示器生產用零部件、原材料實行現行暫定稅率;此外,還新增了特許權使用憑證(包括軟件升級許可證、軟件用戶許可證等)、印有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用程序的紙張、接觸式圖像傳感器(掃描頭)、熱敏打印頭、磁帶型廣播級錄像機、光盤型廣播級錄像機、無線電收音機及其組合機用零件等電子產品2008年暫定進口關稅稅率。


      為促進我國信息產業結構調整、貿易平衡及支持高技術電子產品生產,從2008年1月1日起,我國還進一步調整降低了以下電子產品及電子產品專用原材料2007年暫定進口關稅稅率,主要有:多晶硅、激光視盤機機芯精密微型電機(直徑不超過24毫米,功率<1.5瓦,面振精度≤20微米,步進移動量<34微米)、手機用攝像組件(由鏡頭+CCD/CMOS+數字信號處理電路三部分構成)、攝錄一體機及數碼相機、手機用取像模塊、攝像機、攝錄一體機、數碼相機的其他零件、貼片濾波器、彩色液晶投影機的鏡頭及鏡頭組件、單反數碼相機的鏡頭等。為促進我國信息產業生產技術發展,從2008年1月1日起,我國繼續對以下電子產品及電子產品生產用原材料實行現行暫定稅率,主要有:印制電路板制造用光制抗蝕干膜、光導纖維用涂料、電極漿料(主要成分為銀、鎳或銅和有機溶劑)、溴的質量百分含量在18%及以上或進口CIF價格高于3800美元/噸的環氧樹脂(如溶于溶劑、以純環氧樹脂折算溴的百分含量)、光通信用微光組件的玻璃毛細管、定位管(外徑小于3nn)、顯示管玻殼及其零件、覆銅板及印刷線路板用銅箔(厚度≤0.15毫米)、計算機直接制版機器、計算機直接制版機器用零件、靜電感光式多功能一體機、幅寬>60cm的噴墨印刷設備(可與網絡或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連接)、幅寬>60cm的靜電照相印刷設備(激光印刷機、可與網絡或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連接)、自動柜員機出鈔器、功率不大于0.5瓦(圓柱形:直徑不大于6毫米、高不大于25毫米;扁圓形:直徑不大于15毫米,厚不大于5毫米)非用于激光視盤機機芯的微型電機、直流穩壓電源(功率小于1000瓦,穩壓系數低于萬分之一,稅號8471所列機器用除外)、具有變流功能的半導體模塊、傳聲器(麥克風)及其座架、單喇叭及多喇叭音箱、閃速存儲器型聲音錄放機、使用半導體媒體的其他聲音錄放裝置、其他聲音錄制或重放設備、盒式磁帶錄音機或放聲及其他零件、具有刻錄功能的激光視盤機機芯,其他視頻信號錄制或重放設備的零件、激光視盤機的激光收發裝置(激光頭)、激光視盤機激光收發裝置用的零件、車載音頻轉播器或發射器、聲音錄制或重放設備用其他零件、重放聲音或圖像信息的磁帶、僅用于重放聲音信息的已錄制光盤、飛機機載雷達、不需外接電源收錄(放)音組合機、不需外接電源無線電收音機、其他收錄(放)音組合機、帶時鐘的收音機、其他收音機、彩色電視機零件(等離子組件及其零件除外)、音量不超過110dB的小型蜂鳴器、彩色液晶投影機的照明光源、彩色數據/圖形顯示管(屏幕熒光點間距小于0.4毫米)、電視顯像管零件、其他陰極射線管零件、背投電視機顯示屏(包括非涅耳透鏡屏幕、雙透鏡屏幕和保護屏)、光通信用微光組件的光學元件(包括工作波長為800nm-1700nm的薄膜濾光片、自聚焦透鏡、法拉第旋轉片)、激光視盤機激光收發裝置用的微型鏡片、普通數碼相機(單反相機除外)的鏡頭及攝錄一體機鏡頭等。


      4、部分電子產品協議稅率、特惠稅率調整


      為擴大雙邊多邊經貿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根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協議、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區協定、中國—巴基斯坦自由貿易區協定、《亞太貿易協定》,對原產于東盟十國、智利、巴基斯坦、韓國、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國家的部分進口電子商品繼續實行比最惠國稅率更低的協定稅率,其中有部分稅目的電子產品協定稅率進一步下調。在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框架下,繼續對原產于港澳地區且完成原產地標準核準的部分電子產品實行零關稅。繼續對原產于老撾等東南亞4國、貝寧等非洲30國、也門等5國共39個最不發達國家的部分電子商品實行特惠稅率。


      5、部分電子產品關稅稅目調整


      根據我國電子產品生產技術發展情況,為有利于制定產業政策、稅收政策和加強進出口管理,在符合《協調制度》列目的原則下,2008年我國還調整增列了印刷電路用覆銅板、扣式及圓柱形堿性鋅錳原電池及原電池組、有線網絡接口卡、無線網絡接口卡、無線接入固定臺、稅號8517所列設備用天線及其零件、藍牙耳機、車載音頻轉播器或發射器、未錄制磁盤、未錄制的其他光學媒體、未錄制的半導體智能卡、稅號8471所列機器用未錄制媒體及其他未錄制媒體、緊湊型熒光燈(又稱節能燈)、彩色濾光片、單反相機鏡頭及電子萬能試驗機等電子產品關稅稅目。


      三、行業相關標準


      (一)光學零件表面疵病GB1185—89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光學零件表面疵病術語、代號、換算、標志、密集和試驗方法。本標準適用于光學零件拋光表面的檢驗。


      2、術語、代號


      1)表面疵病B:表面疵病系指麻點、擦痕、開口氣泡、破點及破邊。


      2)級數J:級數J表征表面疵病大小,Sqrt(M)的值即為J。


      其中,M為表面疵病的面積,mm2。正方形表面疵病的級數J是以mm為單位的邊長數值。


      3)個數G:G為允許的表面疵病數目。


      3、換算


      換算系指較大級數的表面疵病允許用若干個具有較小級數的表面疵病來代替,其面積之和不超過原級數的表面疵病面積,但不允許將表面疵病換算為多于40個較小級數的表面疵病。


      4、標志


      1)一般標志


      表面疵病的代號為B,其值由G×J表示。表面疵病一般標志為B/G×J。不允許換算的表面疵病,其值加括號()。表面疵病B/G×J用引出線表示。對表面疵病如有特殊要求,可在技術文件中另行規定。


      2)分區的標志


      分區系指光學零件表面疵病要求不同的區域。對有分區要求的圓形零件和非圓形零件,圖上劃出范圍線并標志尺寸。范圍線用細實線


      3)擦痕


      除已定疵病外,如允許有任意長度的擦痕,則應在表面疵病一般標志后附加標注符號C、擦痕的數目和允許最大寬度的數值。一般標志與擦痕標志之間用分號(;)分開。


      4)破邊


      1)零件表面有效孔徑以外的破邊,若不影響零件在鏡框中的牢固性、密封性和成像質量,則允許存在。但發展性的破邊不允許存在。


      2)破邊的標志是在表面疵病一般標志后附加標注符號P和破邊的徑向尺寸。一般標志與破邊標志之間用分號(;)分開。


      5、密集


      表面疵病不允許密集,在4%的檢驗面積范圍內(在圓形檢查區相應于1/5直徑范圍內),不超過2個原表面疵病數或不超過經換算后的1/5表面疵病數。


      6、試驗方法


      檢查時應以黑屏幕為背景,光源為36V、60~108W的普通白熾燈泡,在投射光或反射光下用4X~10X放大鏡觀察。觀察時允許朝任意反向轉動零件,但在確定疵病大小時,應以投射光為準(不包括棱鏡和一面磨砂一面拋光的零件)。


      (二)生物顯微鏡GB/T2985-2008


      1、標準簡介


      本標準代替GB/T2985—1999《生物顯微鏡》。本標準規定了生物顯微鏡產品的分類及基本參數、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及運輸貯存。


      本標準適用于在可見光下進行觀察的機械筒長為160mm或無限遠的各類生物顯微鏡。


      2、新版本較舊版本的差異


      本標準適用于采用攝影、攝像技術進行圖像觀察和處理的各類生物顯微鏡。本標準與GB/T2985—1999版本的主要差異為:


      增加了攝影、攝像系統的性能要求,并規定了相應的試驗方法。


      電氣安全性能要求根據GB4793.1—2007《測量、控制和試驗室用電氣設備的安全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的有關要求制定,試驗方法也作相應的規定。


      將原版本中“物鏡像差校正及清晰范圍”、“聚光鏡的要求”、“物鏡轉換器定位誤差”、“微調機構空回”4條技術指標的要求從引用其他相關標準改為具體的指標要求。


      普及顯微鏡的機械筒長改為160mm或∝。


      普及顯微鏡的目鏡與鏡管的配合尺寸改為?23.2


      顯微鏡物鏡、目鏡放大率允差統一改為±5%。


      試驗工具SY?1型細菌檢驗標本片、SY?2型血球檢驗標本片的型號不作具體規定,即刪除SY-1型及SY-2型。


      試驗工具600線/mm網格光柵改為600線/mm光柵。


      刪除檢驗規則中型式檢驗的抽樣方案。


      3、標準英文名稱:Biologicalmicroscope


      4、替代情況:替代GB/T2985-1999


      5、標準分類:儀器、儀表>>光學儀器>>N32放大鏡與顯微鏡


      6、主管部門: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


      (三)顯微鏡物鏡和目鏡的標志GB/T22056-2008


      1、標準簡介


      本標準為首次發布。本標準規定了顯微鏡物鏡和目鏡的標志以及表示物鏡放大率和浸漬介質的顏色圈的顏色和位置。本標準適用于生物、金相和偏光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本標準修改采用ISO8578:1997《顯微鏡物鏡和目鏡的標志》,包括其技術勘誤ISO8578:2002(英文版)。


      2、英文名稱:Microscopes-Markingofobjectivesandeyepieces


      3、中標分類:儀器、儀表>>光學儀器>>N32放大鏡與顯微鏡


      4、采標情況:MODISO8578:1997


      5、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管部門: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


      6、主要差異


      本標準與ISO8578:1997的主要技術差異為:


      增加了標準的適用范圍;


      刪除了表1中平視場的說明;


      刪除了附錄A。


      為便于使用,本標準還做了下列編輯性修改:


      本國際標準一詞改為本標準;刪除國際標準的前言。


      第六節 概述


      2009年全球光學元件市場延續2008年第四季的金融風暴,受到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委縮與產品單價下滑,造成全球光學元件產值大幅滑落20%,約達116億6,900萬美金,如下圖所示。


      2009年全球光學元件市場趨勢

                                                                                                                                             單位:百萬美金


      面對景氣榮枯影響最大的手機、數位相機等消費電子,以及PCCam、光碟機等計算機外設產品等需求減緩,即便未來復蘇後的成長率也不會太大,加上現階段微型投影機等新興產品,使用量上仍無法有效帶動整體光學元件成長,預估至2012年這幾年,僅能緩步填補2009年產值大幅衰退的空缺。


      以2009年全球光學元件所應用的產品做分析,最大宗為照相手機模組應用(含鏡頭、鏡片),產量約9億組。隨著市面上一般手機大多內建照相功能,3G手機、高階智慧型手機等對於照相品質要求提升至300萬畫素等級以上,而畫素提升上仍將持續進行,仍視為各廠商業績成長的動力來源。而應用產品產量次之的PCCam,受惠於筆記型計算機普遍機種皆有內建功能,總量達5億9千萬組。至於其他諸如光碟機、一般投影機等需求早已趨緩,下一波關注焦點放在微型投影技術的發展,若要刺激可觀的光學元件用量,將其搭載在手機和數位相機等產品上才有機會達到目的。


      若從2009年全球光學元件應用產品產值來看,數位相機鏡頭鏡片產值約占31%,手機鏡頭產值則占有28%,兩者合計即超過總產值接近六成,如下圖所示。


      2009年全球光學元件應用產品產值比例


      第七節 亞洲地區主要國家市場概況


      臺灣光學元件產業以發展多年,也建構完整的上、中、下游供應鏈,上游由聯一、小原等廠商供應玻璃毛胚,到中游各類鏡片、鏡頭、濾光片等研磨及組裝,如保勝、一品光、益進、晶華、今鼎、清盈、晶遠、光耀、晶極、神詠、岳華展、佳凌、利科、神鈦、澤米、久禾、日月興、精獅、全量、中國砂輪、精碟等,以及專注於中下游整合的廠商,如大立光、亞光、今國光、玉晶光、先進光、佳能、合盈、今華、鴻海、揚明光學等。


      其中不乏有部分廠商的生產技術已經逼近日本光學廠,亦成為歐美、日本等大廠加速釋出代工訂單的首選名單,這也加深臺灣廠商與全球光學大廠的業績連動性。同樣受2009年第一季遭逢消費需求低迷的波及,臺灣光學廠商也紛紛以裁減人力、無薪假等各種降低企業支出的措施以度寒冬。


      所幸第二季起景氣逐漸回溫,以及受惠於日圓大幅升值下的日系數位相機品牌廠紛紛采取關閉本地制造產線,加速尋求臺灣廠商的委外代工,以減輕本身營運成本壓力與保持全球競爭地位,也實質嘉惠臺灣光學元件產業的復蘇。


      但亞光、揚明光學等大廠出現動輒三成的業績衰退,使得2009年臺灣光學元件產值(未計臺灣佳能營收部分)亦大幅衰退18%,如下圖所示。


      2009年臺灣光學組件產值

                                                                                                                                   單位:百萬臺幣


      若以應用產品端來看,2009年產值比例如下圖所示,手機鏡頭與鏡片占比最高,占四成左右。而投影機光機(不含鏡頭)次之,約占23%,至於數位相機則居於第三位,約占15%。


      2009年臺灣光學元件應用產品產值比例


      第八節 歐洲地區主要國家市場概況


      德國光學產業在2006年以20%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其中出口商品比重占到70%。2007年也與此相當。但是2006年對中國的出口僅為4500萬歐元,同比增長8%。不過,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光學行業最重要的生產基地,同時研發實力也越來越強。中國同時還是增長迅速的消費市場,已經成為光學產品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世界光學行業前500強企業有一般都在中國有投資。


      最近兩年,德國每年向中國出口的光學元件增長率高達20%。中國對于光學元件需求最強勁的應用領域是汽車、醫療器械、半導體照明等等。


      高品質的光電元件未來的增長率會保持高水平,據估計能達到40%。在未來幾年這一領域,德國企業非常強勢。


      第九節 美洲地區主要國家市場概況


      美國政府將光電子技術列入“美國國家關鍵技術”、“商務部新興技術”和“國防部關鍵技術”的研究計劃。1995年,美國光電子工業發展協會(OIDA)在考察和對比了美國和日本的光電子技術發展情況后,認為美國在光通信產業要注意市場開發,在光電顯示領域要加強制造業,在光存儲方面要加強研究開發,并制定了5年、10年的發展規劃。如今,美國在光通信和光顯示產業等方面已趕上和超過日本。


      1998年,美國在亞利桑那州南部的Tucson,以亞利桑那大學為中心建立了“光谷”。


      “光谷”內企業約150余家,主要從事精密電子零件、電子設計軟件研發、定位系統、激光、電子資料傳輸與儲存,以及大型光學鏡片及零件的生產與服務,以進一步加大美國光電子產業發展力度。


      美國希望在今后20年中,光電產業能以每年25%的速度不斷增長,到2020年,光電能源能夠在美國的全部能源消耗中占15%。在“美國光電產業21世紀發展目標”中要完成四大任務:使美國光電產業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在光電能源轉換技術方面奪取競爭優勢;光電產業市場占有率和產品增長率持續發展;使光電產業對投資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略……

      上一篇 : 隔熱膜項目市場分析

      下一篇 : 工程機械用儀表項目市場分析

      超碰97超碰人人做人人爱

      <progress id="3k7cs"><big id="3k7cs"></big></progress>

      <dd id="3k7cs"><noscript id="3k7cs"></noscript></dd>
      <button id="3k7cs"><object id="3k7cs"></object></button>

        <button id="3k7cs"><object id="3k7cs"></object></button>
      1. <progress id="3k7cs"></progress>
        <button id="3k7cs"><tr id="3k7cs"><u id="3k7cs"></u></tr></button>
        <tbody id="3k7cs"></tbody>
        <em id="3k7cs"></em>
        <th id="3k7cs"><track id="3k7cs"></track></th>